卤-磷混合阻燃剂
科研人员发现含卤阻燃剂与含磷阻燃剂配合使用能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于卤-磷混合阻燃剂协同效应,人们提出卤-磷混合阻燃剂能互相促进分解,并形成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强阻燃效果的卤-磷化合物及卤-磷混合阻燃剂转化物PBr3、PBr·、POBr3等。
用裂解气相色谱、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氧指数测定、阻燃剂程序升温观察等方法对卤一磷协同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卤-磷配合使用时卤-磷混合阻燃剂的分解温度比单独使用时略低,且分解非常剧烈,燃烧区的氯磷化合物及其水解产物形成的烟气云团能较长时间逗留在燃烧区,形成强大的气相隔离层。
关于磷-氮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得不够完善,一般认为用氮化物(如尿、氰胺、胍、双氰胺、羟甲基三聚氰胺等)能促进磷酸与纤维素的磷酰化反应。
形成的磷酸胺更易于纤维素发生成酯反应,这种酯的热稳定性较磷酸酯的热稳定性好。磷-氮阻燃体系能促使糖类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形成焦炭和水,并增加焦炭残留物生产量,从而提高阻燃效果。
磷化物和氮化物在高温下形成膨胀性焦炭层,它起着隔热阻氧保护层的作用,含氮化合物起着发泡剂和焦炭增强剂的作用。基本元素分析得知,残留物中含氮、磷、氧三种元素,它们在火焰温度下形成热稳定性的无定形物,犹如玻璃体,作为纤维素的一个绝热保护层。
三氧化二锑不能单独作为阻燃剂(含卤聚合物除外),但与卤类阻燃剂并用则有很大的协同增强效应。
这是因为三氧化二锑在卤化物存在的情况下,燃烧时所生成的SbCl3,SbBr3等卤化锑的相对密度很大,覆盖在聚合物表面起覆盖效应,并且在气态时也有捕捉自由基的作用。例如,三氧化二锑与氯类阻燃剂并用时,由于氯化物受热而分解出氯化氢,氯化氢和三氧化二锑反应生成三氯化锑和氯氧化锑,氯氧化锑受热分解继续生成三氯化锑。
阻燃剂TCPP|磷酸三(2-氯丙基)酯产品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磷酸三(2-氯丙基)酯,阻燃剂TCPP
英文名称:Tris(clorisopropyl)Phosphate
外 观: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
色 度 50max
水 份 0.1% MAX
比重(25℃)1.27-1.31
氯含量(%) 32.5±0.5
粘度(25℃) 67±2 CPS
折光率(nD25)1.4620-1.4650
闪 点Flash Point 220℃ MIN
酸 值Acid Value(mgKOH/g):0.1 MAX
磷含量(%)Phosphorus Content 9.4±0.5
原材料:以三氯氧磷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
包装方式:净重250KG/镀锌铁桶(一个小柜打托装20吨)、1000KG/IB桶(一个小柜装18吨)或23吨ISOTANK。
阻燃剂TCPP|磷酸三(2-氯丙基)酯产品用途
磷酸三(2-氯丙基)酯(阻燃剂TCPP)为无色至微黄色油状液体,溶于苯、醇、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和脂肪族烃,相对密度1.27-1.31,折光率1.4916(21.5),粘度58mm2/S,含氯量32.8%,含磷量9.5%,由于分子内同时含有磷氯两种元素,阻燃性能显著,同时还有增塑、防潮、抗静电等作用,磷酸三(2-氯丙基)酯用于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酚醛树脂以及橡胶、涂料的阻燃,通常还与三氯化锑配合使用,用来提高三氯化二锑的阻燃效率。
水合硼酸锌与卤系阻燃剂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在燃烧条件下,它们及其裂解产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几乎能使所有阻燃元素都能发挥阻燃作用。
水合硼酸锌与卤系阻燃剂反应生成二卤化锌和三卤化硼,它们能在气相中捕获HO·、 H·,在固相中形成玻璃状隔离层,隔热,隔氧,生成的水稀释燃烧区的氧并带走反应热,因此能发挥较大的阻燃作用。
三氧化二锑(化学式:Sb2O3)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天然产物称锑华,俗称锑白,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655℃。沸点1550℃。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热酒石酸溶液、酒石酸氢盐溶液和硫化钠溶液,微溶于水370±37 μg/L、稀硝酸和稀硫酸。有致癌可能性。制备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主要用于白色颜料、油漆和塑料,可以起颜料和阻燃的作用。
脂肪族卤代磷酸酯多系黏稠液体,热稳定性较低;但芳香族卤代磷酸酯则为固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由于分子中同时含有阻燃元素磷及卤,所以其阻燃性比磷酸酯高得多,当然也兼具增塑作用。
脂肪族卤代磷酸酯多系黏稠液体,热稳定性较低;但芳香族卤代磷酸酯则为固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由于分子中同时含有阻燃元素磷及卤,所以其阻燃性比磷酸酯高得多,当然也兼具增塑作用。
磷-卤系阻燃剂大多为卤代磷酸酯,脂肪族卤代磷酸酯多系黏稠液体,热稳定性较低;但芳香族卤代磷酸酯则为固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由于分子中同时含有阻燃元素磷及卤,所以其阻燃性比磷酸酯高得多,当然也兼具增塑作用。
在已工业生产的卤代磷酸酯中,以脂肪族的居多。近年的研究表明,个别卤代脂肪族磷酸酯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欧盟已对它们(包括TCEP,TCPP,TDCPP,V-6等)进行危害性评估。
文章版权:张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
http://www.zjgyrchemica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