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磷阻燃剂
红磷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阻燃剂,红磷阻燃剂具有不挥发、热稳定性好、不产生腐蚀性气体、效果持久、低毒的特点,但红磷阻燃剂易吸潮、氧化、并放出剧毒的气体,粉尘易爆炸, 呈深红色, 因此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红磷阻燃剂进行表面处理是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微胶囊化是最有效的方法。
今后红磷表面处理发展方向:
(1)通过对包囊的囊材进行改性,使其同时兼具热稳定、增塑和阻燃等功能,发展多功能的微胶囊红磷阻燃剂;
(2)研究各种阻燃剂与红磷阻燃剂的有效复配关系,并使之微胶囊化,增加阻燃效果,提高材料力学性能;
(3)红磷可与消烟剂进行复配,火灾中抑烟比防火更为重要,促进发展消烟技术。
磷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5位,元素符号P,红磷是磷的同素异形体之一。红磷是紫红或略带棕色的无定形粉末,有光泽。密度2.34g/cm3,加热升华,但在4300KPa压强下加热至590℃可熔融。汽化后再凝华则得白磷。难溶于水和CS2,乙醚、氨等,略溶于无水乙醇,无毒无气味,燃烧时产生白烟(注:白烟为五氧化二磷),烟有毒。
化学活动性比白磷差,不发光磷在常温下稳定,难与氧反应。以还原性为主,80℃以上着火。与卤素、硫反应时皆为还原剂。用于生产安全火柴、有机磷农药、制磷青铜等。
自从发现白磷之后,科学家将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533K后发现,白磷转变为无定形红磷。
红磷是巨型共价分子,无定型结构。外观与性状:紫红色无定形粉末,无臭,具有金属光泽,在暗处不发磷光,无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二硫化碳以及乙醇等有机溶剂。
熔点(℃): 590(4357kPa)
相对密度(水=1):2.20
相对蒸汽密度( 空气=1):4.77
阻燃剂TCEP|磷酸三(2-氯乙基)酯产品物理信息
外观:纯净的阻燃剂TCEP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具有淡奶油味。
折光率(n20D)1.4731
沸点194℃,闪点225℃
凝固点-64℃
分解温度240-280℃
粘度38-47厘泊(20℃)
磷含量10.8%
氯含量37.3%,与一般有机溶剂(如醇、酮、芳烃、氯仿等)相溶,不溶于脂肪族烃,几乎不溶于水、且水解稳定性良好,在碱性溶液中有少量分解,本品无明显腐蚀性。
阻燃剂TCEP|磷酸三(2-氯乙基)酯用途:
1.阻燃剂TCEP具有极佳的阻燃性,优良的抗低温性及抗紫外线性,其蒸气只能在225℃以上用明火直接点燃方可燃烧,但移走火源则即刻自熄。以本品为阻燃剂不但可提高被阻燃材料的材料级别,而且可改善阻燃材料的耐水性、耐酸性、耐寒性及抗静电性。常用于阻燃以硝基纤维和醋酸纤维为基材的油漆涂料,不饱和聚酯、聚氨酯、丙烯酸酯、酚醛树脂等,也可用于软质聚氯乙烯的增塑阻燃剂。本品用于不饱和聚酯添加量为10%~20%,在聚氨酯硬泡沫塑料(以阻燃聚醚为原料)中可为10%左右,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用作辅助增塑阻燃剂时为5%~10%。阻燃剂、铀、钍、钚、锝等稀有金属的分离溶剂或萃取剂。
2.本品广泛用于化纤织物、醋酸纤维素作阻燃剂,除具有自熄性外,还可改善耐水性、耐寒性及抗静电性。一般用量5~10份。本品为合成材料的优良阻燃剂,兼具有良好的增型作用,广泛用于醋酸纤维素、硝基纤维清漆、乙基纤维素、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聚氨酯、酚醛树脂等,所制得的产品除具有自熄性外,还可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制品手感柔软,也可称为石油添加剂和稀有元素的萃取剂,并且还是阻燃橡胶输送带的主要阻燃材料,一般添加量为5%~10%。
3.用作添加型卤代磷酸酯类阻燃剂和增塑剂。分子中同时含磷和氯,阻燃效果显著,不易挥发及水解,对紫外线稳定性好。适用于酚醛树脂、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聚氨酯等。也用作硝酸纤维素涂料的阻燃剂、聚氯乙烯阻燃性增塑剂、金属萃取剂、汽油添加剂及聚酰亚胺加工助剂等。能够改善耐水性、耐候性、耐寒性、抗静电性。参考用量5%~20%.
饱和蒸汽压(kPa):4357(590℃)
引燃温度(℃):240
溶解性:微溶于水,略溶于乙醇、碱液, 不溶于二硫化碳。
爆炸下限%(V/V):48~64mg/m3
在416℃时红磷升华,
它的蒸气冷却后变成白磷。
能燃烧与氧气生成十氧化四磷,五氧化二磷是其系数约分而来,在自然界不存在,红磷都易与卤素化合,生成三卤化磷或五卤化磷。
稳定性:
1、加热至200℃则着火燃烧生成十氧化四磷。在有氯环境中加热时亦会燃烧。遇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物和其他氧化剂时可引起爆炸。易燃、无毒。常温下不与卤素反应,在空气中不自燃。不具毒性。
2、稳定性:稳定。
3、禁配物:卤素、卤化物、硫、强氧化剂、铜、氧、氯酸盐、硝酸盐、高氯酸盐或高锰酸盐。
4、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摩擦、撞击。
5、聚合危害:不聚合。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卤素、卤化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文章版权:张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
http://www.zjgyrchemical.com
